Tau蛋白
Tau蛋白,这一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被发现的低分子量微管相关蛋白(MAP),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神经元的轴突中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在少数少突胶质细胞中也有所存在。它不仅诱导并促进微管蛋白的聚合,形成稳定的微管结构,还通过与新聚合的微管紧密结合,防止其解聚,从而维持微管网络的稳定与有序。这种稳定性对于保持神经元轴突的结构完整性、影响蛋白激酶的附着点以及促进神经元可塑性至关重要。
表达与分类的多样性
Tau蛋白由位于17号染色体上的MAPT基因编码,这一庞大的基因长度超过100kb,并包含多达16个外显子。其中,外显子1作为启动子的一部分参与转录过程,但并不参与翻译。外显子1、4、5、7、9、11、12和13是组成型外显子,它们在所有Tau蛋白异构体中均存在。而外显子2、3和10则经历了复杂的选择性剪接过程,这一过程产生了六种主要的Tau异构体:0N3R、1N3R、2N3R、0N4R、1N4R和2N4R。这些异构体的差异主要在于N端投射区和微管结合结构域(MBD)的组成。
根据易溶性和磷酸化程度,Tau蛋白还可以进一步分为三类:易溶型非异常磷酸化的Tau(C-Tau)、易溶型异常磷酸化的Tau(ADP-Tau)和不溶性以双螺旋丝聚集的Tau(PHF-Tau)。C-Tau保持了正常的生物学活性,而ADP-Tau虽然失去了生物学活性,但尚未聚合成有害的PHF结构。PHF-Tau则是从神经元纤维缠结中提取的异常过磷酸化形式,与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密切相关。
结构与功能的精妙之处
Tau蛋白以其独特的“天然展开”结构著称,二级结构含量低,具有耐热性和抗酸性。它由四个主要结构域组成:N端结构域、富含脯氨酸的结构域、微管结合结构域和C端结构域。这些结构域共同协作,实现了Tau蛋白在微管稳定、轴突生长延伸以及神经元可塑性等方面的多功能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微管结合结构域(MBD),它包含了多个微管结合重复序列(MTBR)。根据MTBR的数量,Tau蛋白可分为4重复(4R Tau)和3重复(3R Tau)两种类型。这些重复序列通过高度保守的残基组成,并通过间隔区彼此分开。在成人中,4R Tau通过四个微管蛋白结合域牢固地结合在微管的外表面,促进了微管的组装和轴突运输。
此外,Tau蛋白的N端结构域在维持轴突稳定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它从微管表面外伸出来,与其他细胞骨架成分和细胞膜接触,决定了轴突微管之间的间距。在特定类型的神经元中,如外周神经元,N端结构域还包含由外显子4A编码的额外序列,生成了所谓的“大Tau”亚型。
复杂的调控机制与病理作用
Tau蛋白的功能受到激酶和磷酸酶的精细调控。通过维持磷酸化平衡,Tau蛋白能够调节其与微管的结合亲和力,从而改变微管依赖性的细胞内运输。这种调控机制在轴突运输中尤为重要,确保了细胞器在微管轨道上的高效运输。
然而,当Tau蛋白发生高度磷酸化、异常糖基化、异常糖化以及泛素蛋白化等修饰时,它将失去对微管的稳定作用。这些异常的修饰过程与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密切相关,如阿尔茨海默病。在这些疾病中,异常修饰的Tau蛋白会聚集形成神经纤维缠结,导致神经纤维退化、功能丧失,并最终引发神经元死亡。
综上所述,Tau蛋白作为微管稳定的守护者和神经元功能的调控者,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其复杂的调控机制和潜在的病理作用也使其成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中的重要靶点。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揭示Tau蛋白的功能机制及其在疾病中的具体作用,为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名称 | 货号 | 规格 |
Phospho-Tau (Thr181) (D9F4G) Rabbit mAb | 12885S | 100ul |
Tau Recombinant Rabbit mAb (SDT-171-45) | S0B3059-0.5mg | 0.5mg |
Tau (phospho T181) Mouse mAb (SDT-200-9) | S0B3157-0.1mg | 0.1mg |
Tau (Tau-13) | sc-21796 | 200μg/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