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源与文章  >  文献解析  >  文献解析|EPSTI1通过上调VCAM-1和ICAM-1表达促进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的分子机制及病理意义

文献解析|EPSTI1通过上调VCAM-1和ICAM-1表达促进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的分子机制及病理意义

时间:2025-02-19 15:41:03
浏览次数:570
分享:

EPSTI1通过上调VCAM-1和ICAM-1表达促进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的分子机制及病理意义

一、研究背景与科学问题

单核细胞向血管内皮的黏附是炎症反应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起始步骤。VCAM-1和ICAM-1作为内皮细胞表面的主要黏附分子,通过与单核细胞表面的整合素结合,介导细胞间黏附及后续炎症信号传导510。然而,调控这些黏附分子表达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EPSTI1最初在乳腺癌中被发现可促进肿瘤-间质相互作用,但其在血管炎症中的作用鲜有报道。本研究旨在探索EPSTI1是否通过调控VCAM-1/ICAM-1表达影响单核细胞黏附,并解析其信号通路。

二、实验设计与主要发现

1. EPSTI1对VCAM-1/ICAM-1表达的调控作用

通过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研究者发现:

基因敲低实验:沉默EPSTI1显著降低VCAM-1和ICAM-1的mRNA及蛋白水平;

过表达实验:过表达EPSTI1则上调两种黏附分子的表达,并增强THP-1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能力510。

进一步机制研究表明,EPSTI1通过激活NF-κB信号通路促进黏附分子表达。具体而言,EPSTI1抑制IκBα(NF-κB抑制蛋白)的稳定性,促使NF-κB核转位,从而启动VCAM-1和ICAM-1的转录515。

2. EPSTI1与PKC信号通路的协同作用

研究还发现,EPSTI1与蛋白激酶C(PKC)存在功能协同。PKC激动剂PMA可增强EPSTI1对VCAM-1/ICAM-1的上调效应,而PKC抑制剂Calphostin C则部分逆转这一作用5。这提示EPSTI1可能通过PKC依赖性途径放大NF-κB信号,形成正反馈环路(图1)。

3. 细胞骨架重塑的辅助机制

黏附分子表达上调的同时,EPSTI1还促进ezrin(细胞骨架连接蛋白)的磷酸化,增强内皮细胞表面微绒毛的形成,为单核细胞黏附提供物理支撑5。这一发现与既往研究一致,即ezrin通过连接黏附分子与肌动蛋白骨架,稳定黏附结构15。

三、分子机制与信号通路整合

1. NF-κB信号的核心地位

EPSTI1通过以下途径激活NF-κB:

IκBα降解:EPSTI1诱导IκBα的泛素化降解,释放NF-κB(p65/p50二聚体)入核;

转录共激活:EPSTI1与p65直接结合,增强其与VCAM-1/ICAM-1启动子的结合能力510。

2. PKC与钙信号的交联

PKC激活后,进一步通过磷脂酶Cγ1(PLCγ1)水解PIP2生成DAG和IP3。DAG激活PKCθ,而IP3触发内质网钙释放,钙调磷酸酶(calcineurin)介导NFAT入核,协同NF-κB促进炎症因子(如IL-6)的分泌511。这些因子可反作用于内皮细胞,形成炎症放大环路。

3. EPSTI1与脂代谢的潜在关联

值得注意的是,低密度脂蛋白(LDL)可通过结合T-cadherin等非经典受体激活细胞内钙信号和迁移反应11。EPSTI1是否与脂代谢异常协同促进血管炎症,尚需进一步验证,但其与PKC的关联提示了代谢-炎症交叉调控的可能性。

四、病理意义与疾病关联

1. 动脉粥样硬化

VCAM-1/ICAM-1的高表达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标志事件。EPSTI1驱动的单核细胞浸润可能加速泡沫细胞形成和斑块不稳定511。临床样本分析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管内皮中EPSTI1表达显著升高,与疾病严重程度正相关。

2. 子痫前期

子痫前期患者胎盘组织中发现VCAM-1和ICAM-1异常高表达,且血清sVCAM-1水平升高10。EPSTI1可能通过破坏胎盘血管内皮稳态,参与子痫前期的免疫失衡,这一假设有待动物模型验证。

3. 肿瘤微环境

EPSTI1在乳腺癌中已知促进肿瘤转移,其调控的VCAM-1/ICAM-1可能介导循环肿瘤细胞与血管内皮的黏附,为转移提供“锚定点”15。

五、治疗靶点与转化潜力

1. 靶向EPSTI1的干预策略

小分子抑制剂:筛选特异性阻断EPSTI1与NF-κB相互作用的小分子化合物;

基因沉默技术:利用siRNA或CRISPR-Cas9敲低EPSTI1表达,已在体外模型中显示抗炎效果5。

2. 联合用药的可能性

PKC抑制剂:如Calphostin C,与EPSTI1抑制剂联用可能增强抗炎疗效5;

抗黏附分子抗体:靶向VCAM-1/ICAM-1的单克隆抗体(如Natalizumab)已在多发性硬化症中应用,或可扩展至动脉粥样硬化治疗15。

3. 生物标志物开发

血清sVCAM-1和EPSTI1联合检测,可能作为血管炎性疾病早期诊断或预后评估的指标1015。

六、研究局限与未来方向

体内模型验证不足:当前研究主要基于细胞实验,需构建EPSTI1敲除小鼠模型验证其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信号网络复杂性:EPSTI1是否与其他通路(如JAK-STAT或Wnt)交互作用尚不明确。

组织特异性差异:EPSTI1在不同血管床(如冠状动脉 vs. 脑微血管)中的调控异质性需进一步探索15。

结语

本研究首次揭示了EPSTI1通过NF-κB/PKC信号轴上调VCAM-1/ICAM-1表达,促进单核细胞-内皮细胞黏附的分子机制,为血管炎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靶点。未来研究需深入解析EPSTI1的多重调控网络,并推动其转化应用,以期开发更精准的抗炎疗法。

 

 

 

 

名称 货号 规格
MOUSE CD31 (PECAM-1) MAB MA3105 500ug
Multiple IHC mIHC-001-1次 1次
Multiple IHC mIHC-001-1次 1次
多色免疫组化试剂盒 bulk-IHC-kit kit

 

相关文献(1篇)

EPSTI1 promotes monocyte adhesion to endothelial cells in vitro via upregulating VCAM-1 and ICAM-1 expression

Yan-Rou Bei #, Shun-Chi Zhang #, Yu Song, Mao-Lin Tang, Ke-Lan Zhang, Min Jiang, Run-Chao He, Shao-Guo Wu, Xue-Hui Liu, Li-Mei Wu, Xiao-Yan Dai, Yan-Wei Hu

6.9 2023 Jan;44(1):71-80. doi:10.1038/s41401-022-00923-5

细胞生物学 CEL LAT STI1 TES 内皮细胞 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 内皮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