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聚合酶
DNA聚合酶,正式名称为DNA依赖型DNA聚合酶(DNA-dependent DNA polymerase, DNA pol),是一种酶类,它利用亲代DNA作为模板,催化脱氧核糖核苷三磷酸(dNTP)分子的聚合反应,从而生成子代DNA。该酶类的首次发现归功于美国科学家Arthur Komberg,他于1957年在大肠杆菌中鉴定出了首种此类酶,即DNA聚合酶Ⅰ(DNA polymerase Ⅰ, 简称polⅠ)。此后,在多种原核生物及真核生物中,科学家们陆续发现了多种DNA聚合酶。
这些DNA聚合酶的共同特性包括:①具备5'→3'聚合酶活性,这一特性决定了DNA的合成方向只能沿着5'→3'的方向进行;②需要引物的存在,因为DNA聚合酶并不具备催化DNA新链从头合成的能力,而只能催化dNTP加入到已存在核苷酸链的3'-羟基(3'-OH)末端。因此,在DNA复制过程的起始阶段,需要一段RNA引物的3'-OH端作为起点,以合成沿5'→3'方向延伸的新链。
中文名 |
DNA聚合酶
|
---|---|
属性 |
蛋白质
|
作用 |
复制DNA的重要作用酶
|
外文名 |
DNA polymerase
|
发现时间 |
1956年
|
构成 |
DNA为模板,催化底物dNTP分子聚合
|
特性
DNA聚合酶种类繁多,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E. coli)为例,即存在三种不同的DNA聚合酶。一般而言,DNA聚合酶展现出以下共性特征:
①它们依赖于DNA模板进行催化作用,因此被归类为依赖DNA的DNA聚合酶;
②这些酶在进行催化时,需要RNA或DNA作为起始的引物(primer),意味着DNA聚合酶无法独立启动合成过程,而需依赖已存在的核酸链作为起点;
③它们催化脱氧核糖核苷三磷酸(dNTP)分子加入到引物的3'-羟基(3'-OH)末端,此过程的速率高达每分钟1000个核苷酸(nt/min),从而确定了DNA合成遵循5'至3'的方向性;
④这三种DNA聚合酶均属于多功能酶类,它们在DNA复制和修复机制的各个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种类
原核生物大肠杆菌中的DNA聚合酶最早于E. coli中被发现,迄今为止已确认存在五种类型,分别为DNA聚合酶Ⅰ、Ⅱ、Ⅲ、Ⅳ和V,它们均参与DNA链的延长过程。[4]其中,DNA聚合酶I、Ⅱ、Ⅲ的研究较为深入。
原核细胞DNA聚合酶性质的比较
-
DNA聚合酶I:1956年由Arthur Komberg在E. coli中首次鉴定,属多功能酶,具备三个不同的活性中心:
- 5'→3'聚合酶活性:催化DNA链的延伸,主要用于填补DNA空缺或移除RNA引物后留下的空间。
- 3'→5'外切酶活性:识别和切除DNA 3'端错误配对的核苷酸,执行校对功能。
- 5'→3'外切酶活性:主要用于切除5'端引物或受损DNA。尽管该酶缺陷的突变体仍能存活,表明DNA聚合酶I非DNA复制的主要酶。
-
DNA聚合酶Ⅱ:为多酶复合体,含有5'→3'聚合酶和3'→5'外切酶活性中心,但缺乏5'→3'外切酶活性。其催化5'→3'合成反应的活性远低于DNA聚合酶I。鉴于该酶缺陷的E. coli突变体的DNA复制正常,推测其非DNA复制的主要酶,可能在DNA损伤修复中发挥作用。
-
DNA聚合酶Ⅲ:为多酶复合体,由α、β、γ、δ、ε、θ、τ、χ和ψ等10种亚基构成,其中α、ε和θ亚基构成核心。α亚基含5'→3'聚合酶活性中心,ε亚基含3'→5'外切酶活性中心,θ亚基可能参与装配。DNA聚合酶Ⅲ活性最高,在DNA复制链的延长中起主导作用,是催化DNA复制合成的主要酶。
-
DNA聚合酶Ⅳ和V:发现于1999年,主要参与DNA修复过程。
真核生物DNA聚合酶
真核生物中已发现超过15种DNA聚合酶,哺乳动物细胞中主要有五种,分别命名为DNA聚合酶α、β、γ、δ和ε,均具备5'→3'聚合酶活性。[4]
-
基本性质:真核细胞的DNA聚合酶与细菌DNA聚合酶在基本性质上相似,均以dNTP为底物,需Mg²⁺激活,在模板链和具有3'-OH末端的引物链存在下,按5'→3'方向进行链的延伸。然而,真核细胞的DNA聚合酶通常不具备核酸外切酶活性,推测存在其他酶在DNA复制中执行校对功能。
-
功能特性:
- DNA聚合酶α:主要负责引物合成,参与前导链和后随链的起始合成。与引发酶形成复合体,因其兼具引发和延伸功能,故又称pol α的引发酶。
- DNA聚合酶β:活性稳定,可能在DNA损伤修复中起关键作用,属于高忠实性修复酶。
- DNA聚合酶γ:在线粒体DNA复制中发挥作用。
- DNA聚合酶δ:主要负责DNA复制,参与前导链和后随链的合成。
- DNA聚合酶ε:与后随链合成有关,在DNA合成过程中的核苷切除修复和碱基切除修复中起重要作用,且可能在细胞重组过程中具有某些功能。
除了上述五种主要的DNA聚合酶外,真核生物中还存在ζ、η、τ和κ等DNA聚合酶,它们承担DNA损伤修复的功能,但这些修复酶的忠实性较低。
真核细胞DNA聚合酶性质的比较
- 亚基数:DNA聚合酶α为4,DNA聚合酶β为1,DNA聚合酶γ至少为2~3,DNA聚合酶δ和ε的亚基数较多。
- 细胞定位:DNA聚合酶α、β、δ和ε定位于细胞核内,而DNA聚合酶γ定位于线粒体。
- 外切酶活性:DNA聚合酶β缺乏3'→5'外切酶活性,DNA聚合酶γ具有3'→5'外切酶活性,其他酶的外切酶活性特性各异。
- 引物合成酶活性:仅DNA聚合酶α具备此功能。
- 功能:各酶在DNA复制、修复及线粒体DNA合成等方面发挥特定作用。
DNA聚合酶与复制的保真性
DNA复制的保真性是确保遗传信息得以稳定传递至后代的关键因素。生物体为实现这一保真性,至少依赖三种机制:
①严格遵循碱基配对原则,这是遗传信息传递的基础;
②5'—3'聚合酶活性中心对底物具有高度的选择性,通过此机制,核苷酸的错配率被控制在极低的水平,即10-5之间;
③3'—5'外切酶活性中心在复制过程中发挥即时校对作用,一旦检测到错误配对,便立即进行修正,从而将错配率进一步降低至10-8的极低范围。
名称 | 货号 | 规格 |
DNA | D3875-50ug | 50ug |
T4 DNA Ligase | abs60084-500U | 500U |
DL 2000 DNA Marker | abs60002-100T | 100T |
DL 8000 DNA Marker | abs60006-100T | 100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