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the Nipah virus polymerase complex
尼帕病毒(Nipah virus,NiV)是一种属于副粘病毒科的包膜RNA病毒,其感染在人类中可引发呼吸系统疾病或脑膜炎,死亡率高达40%-70%。相比之下,埃博拉病毒的平均死亡率为50%(20%-90%)。自1998年在马来西亚首次发现尼帕病毒以来,孟加拉国几乎每年都会发生由蝙蝠向人类传播的尼帕病毒外溢事件,此外,尼帕病毒还曾在印度和菲律宾引发疫情。
尼帕病毒由蝙蝠携带,并可传播给猪和人类。此外,病毒还可通过被污染的食物感染人类,并在人与人之间通过咳嗽产生的飞沫直接传播。尽管此前的尼帕病毒疫情规模有限,但其潜在的大流行风险不容忽视,因为感染者可能无症状。
目前,尚无针对尼帕病毒感染的疫苗或抗病毒药物,这暴露了公共卫生防范领域的重大缺口。鉴于这些原因,尼帕病毒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入研究与发展蓝图的重点疾病清单,迫切需要加速相关研究和制定应对策略。
2025年1月20日,哈佛大学医学院和波士顿大学的研究人员(Side Hu、Heesu Kim、Pan Yang为共同第一作者)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Cell》上发表了一篇题为“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the Nipah virus polymerase complex”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解析了尼帕病毒聚合酶复合物的结构和功能,为开发针对尼帕病毒聚合酶的抗病毒药物提供了关键的结构和功能基础。这一突破性进展为抗病毒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方向,有望填补当前治疗手段的空白。

尼帕病毒(NiV)是一种由蝙蝠传播的人畜共患 RNA 病毒,对人类具有高度致病性和致死性。其聚合酶负责病毒基因组的复制和 mRNA 转录,因此是一个极具潜力的药物靶点。
在本研究中,研究团队解析了尼帕病毒聚合酶 L-P 复合体的冷冻电镜(cryo-EM)结构,分辨率高达 2.3 Å,并结合结构、生物物理和功能分析对聚合酶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显示,L 蛋白与 P 蛋白形成的长四聚体卷曲螺旋组装在一起,该卷曲螺旋由一束 ⍺-螺旋在顶部覆盖,可能在溶液中具有动态特性。通过与已知的 L 蛋白抑制剂进行对接研究,研究团队揭示了抗病毒药物耐药性的潜在机制。此外,该研究还确定了 L 蛋白中对转录和 RNA 复制至关重要的特征,以及对 RNA 复制影响大于对转录影响的突变位点。这些发现为开发靶向尼帕病毒聚合酶的抗病毒药物提供了重要的结构和功能基础。

总的来说,这些研究结果为合理设计抗尼帕病毒药物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博士后研究员 Side Hu 表示,希望这一发现能够激发学界对尼帕病毒的研究兴趣,推动更多团队深入探索这一致命病原体,加深对其生物学特性的理解。同时,研究团队也对其他研究小组公开分享数据的行为表示赞赏,认为这种开放合作的精神有助于推动整个领域的快速发展。
名称 | 货号 | 规格 |
Dual-Luciferase® Reporter Assay System | E1910 | 100 assays |
Sensiscript RT Kit (50) | 205211 | 50Test |
M-MLV Reverse Transcriptase | M1701 | 10,000u |
M-MLV Reverse Transcriptase | M1705 | 50,000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