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源与文章  >  文献解析  >  文献解析|打造可逆超分子抗凝剂:创新与突破

文献解析|打造可逆超分子抗凝剂:创新与突破

时间:2025-04-18 16:53:01
浏览次数:18
分享:
Development of supramolecular anticoagulants with on-demand reversibility
今天,咱们来聊一篇刚登载在《Nature Biotechnology》上的前沿研究,题为 “Development of supramolecular anticoagulants with on-demand reversibility”,其通讯作者是瑞士日内瓦大学的 Nicolas Winssinger 教授。这篇论文聚焦于抗凝剂的研发,这类药物在预防和治疗血栓疾病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主要通过抑制关键蛋白酶,像凝血酶(Thrombin)和凝血因子 Xa(FXa),来阻断纤维蛋白生成及血小板活化。然而,当下常用抗凝剂,如肝素、华法林等,存在不少缺陷。以肝素为例,使用期间需频繁监测血药浓度,以防凝血过度,且得依赖鱼精蛋白来逆转其药效。近来,虽说新型抗凝剂如达比加群(凝血酶抑制剂)和利伐沙班(FXa 抑制剂)因无需常规监测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但它们的特异性逆转剂成本高、靶标单一。鉴于此,开发一种高效、可快速逆转的新型抗凝剂迫在眉睫。
为此,Nicolas Winssinger 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创新的设计策略,旨在实现抗凝剂的按需可逆性。具体而言,他们将两种能结合凝血酶不同表位的抑制剂,分别与两条互补的肽核酸(PNA)共价相连,借助 PNA 的非共价杂交特性,动态组装形成双价凝血酶抑制剂。其中,一个抑制剂精准靶向凝血酶活性位点,另一个则靶向外位点 II(即肝素结合位点),二者协同作用,显著增强对凝血酶的抑制效果(图 1a)。更巧妙的是,研究团队还设计了互补的 PNA 逆转剂,通过竞争性链置换反应,能够精准解离已形成的抑制剂复合物,从而迅速恢复凝血酶活性(图 1b),这一设计为抗凝治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灵活性和安全性。
图1.具有按需可逆的超分子药物
研究团队受天然抗凝蛋白启发,设计出一种新型双靶点抑制剂。其中,含酮苯并噻唑的活性位点抑制剂(A1)能与凝血酶活性中心结合;而含二氟甲基苯丙氨酸(F2SMP)的外位点 II 抑制剂(E1)则模拟天然磺酸化酪氨酸,通过静电作用与凝血酶外位点 II 的正电区域结合。团队利用固相合成法,分别合成了靶向活性位点的肽段 A(引入酮苯并噻唑修饰,连接 8-mer PNA)和靶向外位点 II 的肽段 E(引入两个 F2SMP 修饰,连接互补的 8-mer PNA)。实验显示,A1 对凝血酶有一定抑制活性(Ki=58.7 nM),而 E1 几乎无抑制活性。然而,当 A1 与 E1 通过 PNA 互补配对组装后,抑制活性显著增强,复合物 A1-E1 的 Ki 值达 74 pM,并且该超分子抑制剂对凝血酶表现出高度选择性。
为探讨片段间超分子相互作用,团队将 PNA 链长从 8-mer 依次缩短至 6-mer、4-mer,发现链长越短,抑制活性越低,但即使是最短的 4-mer 组装复合物(A3-E3),抑制活性仍是单独 A1 的 10 倍,这表明 PNA 介导的超分子相互作用对双靶点协同作用强度有显著影响。
此外,团队在 E1 上用二磺酸苯甲酸酯(DSB)替代 F2Smp 进行修饰,构建了 E4、E5、E6,并与 A1 形成超分子复合物。结果表明,12 号位酪氨酸上用 DSB 取代 F2Smp 可使抑制活性提升两倍(A1-E4),但同时替换两个 F2Smp(E6)则活性下降。磺酸基团的位置和数量对活性也有显著影响。通过丙氨酸扫描 E1 肽序列发现,7 号位异亮氨酸(Ile7)对结合起关键作用,晶体结构显示其在结合时嵌入凝血酶外位点 II 的疏水口袋。进一步将 Ile7 替换为疏水性非天然氨基酸(如叔亮氨酸、正亮氨酸)后,抑制剂活性提升了约 2 倍(A1-E15、A1-E16)。
图2. 抑制剂的优化
接下来,作者选用常用抗凝药物阿加曲班(Argatroban)作为对照,评估 A1-E1 抑制剂在针损伤诱导的局部血栓模型中的体内抗凝效果。实验采用 Alexa 546 标记的纤维蛋白抗体和 DyLight 649 标记的 GP1bβ 抗体,对小鼠外周血进行实时可视化监测。结果显示,A1-E1 与阿加曲班均显著减少纤维蛋白生成和血栓体积(图 3)。与对照组相比,A1-E1 治疗后,损伤部位的纤维蛋白沉积几乎被完全抑制(图 3)。在 5 mg/kg 剂量下,A1-E1 的抗凝效果与阿加曲班相当,但其摩尔浓度仅为阿加曲班的 1/24,表明 A1-E1 在体内环境中依然保持强效抑制活性。
图3. A1-E1与阿加曲班的体内抗凝效果对比
为实现精准调控凝血酶活性的目标,研究团队巧妙地采用二氨基嘌呤(Diaminopurine)替代传统腺嘌呤设计出 PNA 逆转剂。这种创新设计使得含二氨基嘌呤的 PNA 与互补链形成的双链结构相较于含腺嘌呤的更为稳定。同时,团队在超分子抑制剂的一条 PNA 链上引入一段 Toehold 序列(A8-E1),为后续的链置换反应奠定了基础。具体而言,12-mer PNA 逆转剂(AD2)能够高效地与超分子抑制剂发生链置换反应(图 4a,b)。实验结果显示,在 15 nM 超分子抑制剂存在的情况下,加入 10 μM AD2 可在短短 30 分钟内恢复约 40% 的凝血酶活性(图 4c)。进一步研究表明,1 当量的 AD2 在 90 分钟内仅能恢复约 20% 的活性,这明确表明逆转剂对于凝血酶活性的恢复具有显著的剂量依赖性。这些关键发现不仅在荧光底物实时监测反应动力学进程中得到验证,还在纤维蛋白原凝固实验与凝血酶生成分析(CAT)中得到一致证实(图 4d,e;A8-E1+AD2)。基于上述体外实验数据,研究团队进一步评估了 AD2 在体内血栓模型中的实际效果。通过对比纤维蛋白沉积量与血栓体积,发现超分子复合物的抗凝作用能够被有效逆转(图 4f,g)。这些数据有力地证明了超分子抑制剂作为未来治疗药物的巨大潜力,其独特设计框架也为其他疾病的药物开发开辟了全新的思路。
图 4.凝血酶抑制后的活性恢复
本研究运用超分子动态组装策略,成功开发出一款高效且可快速逆转的双价凝血酶抗凝剂,有效解决了传统抗凝剂出血风险高、逆转困难的临床难题,为精准药物设计铺平了道路。

相关文献(1篇)

Development of supramolecular anticoagulants with on-demand reversibility

Millicent Dockerill, Daniel J Ford, Simona Angerani, Imala Alwis, Luke J Dowman, Jorge Ripoll-Rozada, Rhyll E Smythe, Joanna S T Liu, Pedro José Barbosa Pereira, Shaun P Jackson, Richard J Payne, Nicolas Winssinger

33.1 2025 Feb;43(2):186-193. doi:10.1038/s41587-024-02209-z